北美來鴻
  North America
  這種“友好收購”,對於博物館是要緊的經濟利益,對於學校則有更多的無形資產。
  去年十一月,我的電子郵箱里忽然收到了一封來自校長的郵件。點開一看,發現我們學校同當地的亞太博物館(Pacific Asian Museum)展開了“友好合作”。說是說友好合作,仔細一看學校的名字已經加在了博物館的前面。據《洛杉磯時報》報道,學校的一位副校長曾表示,從第二個月起,博物館的管理將完全由學校控制——這不等於學校“友好收購”了這個博物館嘛!
  至於合作的原因,校長髮的郵件中寫道此舉可增強學校六個藝術學院以及歷史、東亞語言文化和宗教三個部門的學術性和創造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校有關博物館研究和管理的相關項目。“收購”後,博物館仍然將作為美國為數不多的專註於亞洲及太平洋島國文化與藝術的博物館。
  乍一看,雙方的理由似乎都很高大上。可仔細想想,就能發現對於兩者來說,這個合作都有著更為現實的意義。
  這要從美國博物館的經營方式說起。在美國,許多博物館都是由一或多位收藏者為展出自己的收藏品而私人建立的。這個亞太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由兩位收藏亞洲藝術作品的收藏家於1924年建立。
  博物館除了日常展覽和特殊展覽外,還有許多教育性質的活動,比如現在正在進行的關於“絲綢之路”的自學項目。參觀者可以在網上下載自學大綱,然後在參觀時回答問題,更加留意相關展品,而完成所有課程並且得到一定分數就可以得到禮品。除了這種每月變化的主題活動,博物館每周還有常規的書法國畫或日本俳句等的教學。
  這些課堂收取一定費用來支撐博物館的開銷。但這隻是九牛一毛,維護博物館的開銷十分巨大,據《洛杉磯時報》的數據,2011年亞太博物館的總開銷高達170萬美元,但僅收到不到100萬美元的捐贈。這樣下去博物館將難以為繼。
  於是博物館主動找上了學校,一是學校短期內能夠提供一定的經濟資助來維持博物館的運營,二是日後,學校能夠幫忙尋找博物館的長期資助基金。至於為什麼找上了我們學校,我想一是看中了一直以來學校對於亞洲藝術文化研究的興趣,二是想要得益於學校強大的校友網絡及近年來數量龐大的捐贈資金。
  這種“友好收購”,對於博物館是要緊的經濟利益,對於學校則有更多的無形資產。能夠“擁有”一萬多件展品,對於學術研究是一個極大的優勢。另一方面,麾下有一個博物館,學校在談論自己對於環太平洋文化圈重視時,無論是物質上還是文化上,腰桿子都能硬上不少。
  不過這個博物館對於我這種不學亞太文化的人來說,有點像雞肋了。雖說學生進去博物館不用掏10美元的門票錢,可這個博物館離學校太遠了,到現在我都沒去過……
  時詩雨
  美國洛杉磯
  留學生  (原標題:我學校買了個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r66rryzg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